編者按:中國物聯網大會日前在福州隆重舉行,福建省物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、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《共建物聯生態,共創智慧社會》。王晶理事長認為,物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隘口,是通往 “數字中國”和“智慧社會”的必由之路。她全面解讀物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,提出構建物聯生態的建設性意見。
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未來新時期的發展藍圖。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,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要瞄準世界科技的前沿,為建設科技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網絡強國、交通強國、數字中國、智慧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。” 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應用,是通往 “數字中國”和“智慧社會”橋梁。
你我的新時代
信息浪潮總是排浪式演進。第一次是以PC為代表的數據處理的時代,第二次是以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數據傳輸的時代,第三次是以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據采集以及應用的時代,也就是正在到來的你我的新時代。
早在2000年,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,就富有遠見地提出建設“數字福建”,并親任領導小組組長,確立了占領科技發展的制高點,建設“數字化、網絡化、可視化、智慧化”的發展目標。如今,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再次印證了“四化”軌跡,數字化就是IT技術和通信技術,網絡化就是互聯網和物聯網,可視化就是大數據和VR/AR,智慧化就是人工智能、機器人等各塊應用。我們走過數字化的IT階段,走過通信階段,也走過互聯網階段,現在正迎來網絡化----物聯網階段。從發展軌跡看,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戰略以及令人矚目的發展速度,搶占發展制高點,需要睿智和前瞻性。
物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隘口,是通往“數字中國”、“智慧社會”的必由之路。我們知道,有了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才會有大數據,才會有未來的云計算、VR/AR、人工智能和機器人。而與互聯網相比,物聯網的數據是實時的、多維的、多元的,其產生的價值是互聯網不可比擬的,沒有物聯網,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不可能成立。所以通往未來數字經濟,必須要經過物聯網這個隘口,必須要優先發展物聯網。
2017年是物聯網真正大發展的元年。其實早在2008年,正逢全球金融危機,大家都在尋找突圍機會,當時的美國奧巴馬總統采納了IBM的意見提出“智慧地球”的概念,也就是“互聯網+物聯網”。從那以后,各個國家都把物聯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,以及新的經濟形勢下的發展引擎。
但是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,物聯網還沒有迎來真正的發展窗口?原因一,物聯網需要感知技術。從原來的二維碼識讀、RFID,拓展到各類傳感、紅外感應、人臉識別……智能感知技術近幾年快速發展。原因二,物聯網需要通信技術。通信技術經歷了1G、2G、3G、4G,目前即將進入5G時代,其低延時、高速率和大規模部署的特性,正適合物聯網的萬物互聯模式。原因三,物聯網需要需求驅動。早期人們對智慧化生活只是奢求,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,奢求變成了需求,對智慧生活的向往,推動了物聯網應用。現在這些問題基本上解決了,因此可以說,2017年是物聯網大發展的元年。
物聯網就是“E時代的金蛋”。早在2009年,物聯網概念就成為熱議話題,那時我應邀參加上海東方衛視的《頭腦風暴》欄目,作為物聯網的專家談談物聯網。節目最后,主持人問我能否用一句話說說物聯網是什么,當時我就說物聯網是“E時代的金蛋”(E-eggs),“E時代”是代表信息時代。這里的第一個E是Easy(便捷)。第二個E代表Efficient(高效),第三個G代表Green(綠色),第四個G代表Global(全球的互聯互通),最后S代表safe(安全)。今天回頭看,這個說法還是正確的。物聯網承載著智慧化的生活,“金蛋”就是機會,每一個技術、每一個產業,每一個行業,每一個應用都會形成一個個機會。正好今年是丁酉雞年,“金雞”生產“金蛋”,多么美好的寓意!機緣巧合。
人人皆可出彩
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物聯網從信息采集、信息傳輸、信息處理到行業應用和商業模式應用,都蘊含著無限商機。
物聯網促進實體經濟的大發展。我們一起來看看信息產業的發展階段:從IT,ICT,互聯網,物聯網,大數據,云計算,人工智能階段。物聯網產業鏈很長,一方面包含智能硬件提供商:芯片,模組,智能終端;通信技術:寬帶,移動,窄帶;軟件提供商:網絡運營商、平臺服務商、系統及軟件開發商、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提供商。另一方面,物聯網促進傳統電子信息技術產業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快速向智能化升級轉型,同時,物聯網的數據即時性、巨量性,驅動著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VR/AR產業快速成長,可以培育出一大批企業。就拿我們來說,當年專注做二維碼,突破識別關鍵技術,成功研發出全球第一顆解碼芯片,在物聯網時代大顯身手,大有作為。在互聯網時代,有些企業能夠“一家獨大”、“全盤通吃”,讓許多傳統的IT、通訊企業不知所措,不明方向;而物聯網時代,全產業鏈的蓬勃發展,上下游企業聯動,才使得實體經濟的春天真正到來。
物聯網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。物聯網+工業、農業、物流、電力、交通等,將引發傳統經濟的深度變革,催生共享、分享等新經濟形式,產生巨大的增長潛能。物聯網覆蓋廣滲透強,從技術行業到傳統行業,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,不僅會產生一批新興的智能行業,同時還全面提升傳統行業的運轉效率,實現轉型升級。
物聯網讓生活更有“智慧”。物聯網進入社會生活,必然催生數字家庭、智慧社區、智慧養老、數字公民等新業態,助力公共服務升級,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使老百姓充分享受信息技術發展的紅利,充分體驗智慧生活,更有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物聯網的大機遇帶動實體經濟的大發展,物聯網帶動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,開辟出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,幾乎所有產品、相關產業、所有的生產系統都將智能化。關鍵還在于我們如何去把握這個機會。
物聯網發展的三點困惑:一是“碎片化”。物聯網產業鏈全景圖比任何產業都復雜,縱向有應用層、網絡層、基礎層,每層又有大類,大類中還有小類,有的企業可以跨越多個門類,整個產業呈現極為細密的分工,很容易呈現深度的碎片化。我們講通信時代可以有三大運營商,有華為,中興通訊,互聯網時代有BATJ,而物聯網時代,很難有一家獨大,這也是發展物聯網令人困惑的地方。但碎片化終究是要打破的,從碎片化到一體化需要做更多的努力。二是海量數據如何“變土為王”。物聯網的應用將產生海量數據,而這些數據需要加以分析、應用才能變現,才能稱之“王”,不分析、不應用就成了垃圾,反而會占用空間資源。所以,數據的匯集、存儲、處理和應用這幾個環節至關重要,要善于從數據切入,形成合力,為智慧化的生活和智慧化的社會服務。三是如何實現智慧化。信息化建設是智,還沒有到慧。比如說電線桿上的探頭,只是采集某一個方面的數據,不同的探頭又分屬不同的部門,難以共享。一個電線桿的探頭僅僅為了一個數據嗎?其實,未來電線桿的探頭可以變得非常智慧化,用于社會綜合管理,比如哪個地方有危險,哪個人走丟了,或者交通堵塞,就可以通過后臺調度,快速精準處理,這就是慧。
如何應對這些問題?我有三個方面的建議。一是深耕行業。一方面,聚焦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,做到精、專、特,以用戶的需求為第一,不斷滿足定制化需求,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;另一方面,不斷創新,不單單是技術創新、產品創新,還要在商業模式和生態建設上創新;農耕時代幾千年不變,工業時代幾百年不變,電子時代幾十年不變,但現在可能幾年就變了,甚至更快。二是深化應用。就是要拓展物聯網的應用空間,不僅在工業、農業、服務業等領域各環節推進智能化改造,還要在社會生活、市政建設等方面應用物聯網,為物聯網提供廣闊市場,推動物聯網快速發展壯大,同時充分發揮物聯網價值。隨著物聯網的深度應用,會加快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。“數字中國”也會如期到來,整個社會管理更加精準。比如推行物聯網+政務,使行政服務效率有質的提升,做到“讓數據多跑路,讓百姓少跑腿”,甚至“一趟不用跑”。三是深度融合。堅持開放融合的心態,在共享中協同,與產業鏈條中的各類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共贏生態,去攻克更多的難關。物聯網生態中感知,傳輸和大數據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可以說,未來的競爭是生態的競爭,不是企業的單打獨斗。現在很難說有哪個企業未來會一家獨大,但是一定會有哪個生態將脫穎而出。
打造物聯網產業生態新模式。剛剛成立的福建省物聯網產業聯盟,是要構建一個“政產學研用融”六位一體的生態圈。“政”就是要促進政策對接,凝聚企業的智慧,和政府一起策劃,使每個企業都能充分享受政策的支持;“產”就是要深度發掘企業能力,對接企業需求,促進產業鏈不斷升級;“學”就是面向學校共建人才實訓基地,面向企業共建創客工場;“研”就是聚集省內乃至省外、國外科研力量,建立公共創新平臺,優化創新資源,補齊技術短板;“用”就是拓展物聯網在農業、工業、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廣度和深度,以應用促創新,以應用促市場;“融”就是搭建技術、產業、應用與資本的融合平臺,發揮資本的杠桿撬動作用,構建物聯網價值鏈。六個方面凝成合力,創新一批可以輸出的物聯網新模式。
發展物聯網正當其時。老子有言,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”。在我看來, “道”就是新一輪的科技浪潮,科技的發展催生出物聯網,即“道生之”;物聯網依道而行,各種力量共同關注物聯網的發展,即是“德畜之”。物聯網以用而為,形成各種各樣的技術、產品、方案,即是“物形之”。物聯網的各類模式形成,“數字中國”、“智慧社會”將會順勢而來,即是“勢成之”。大勢已成,就看我們如何去做了。正如孟子所說,“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”!